重庆大足石刻景区
大足,位于重庆西郊,是闻名世界的石刻之乡、五金之乡,在这片土地上有世界文化遗产、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最后丰碑--国家AAAAA级景区大足石刻。雕刻于唐、宋时期的五万余尊造像,美轮美奂,璀璨夺目,是具有中国风格的
石窟艺术典范。
大足石刻创于晚唐、盛于两宋,以佛教造像为主,儒、道造像并存,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作。大足石刻艺术群,距重庆市87公里,有石刻造像70余处,总计10万尊,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,保存最为完好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
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与云岗、龙门鼎足而三,齐名敦煌,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。她集我国石窟艺术之大成,把我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。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的总称。
大足位于四川盆地东南,西距成都271公里,东去重庆167公里。全县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。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,距今已有1230多年历史,其县名取"大丰大足"之意。
大足石刻始创于初唐永徽年间,历经晚唐、五代,盛于两宋,绵延明 清。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(北山、宝顶山)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(南山、石门山、石篆山、北塔),妙高山、舒成岩、尖子山等68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北山、宝顶山可为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、最有价值、最集中、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。
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,兼有儒、道造像。北山石刻中的"转轮藏经窟"被许多艺术家誉为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,此石刻造像秀美,雕刻精细,整体布局和谐协调,保存完好无损,堪称东方"美神"之大荟萃。 宝顶山石刻,气势磅礴,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长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,前后内容连接,雕刻无一雷同。而且佛教的世俗化、民族化、生活化特别显著,可以说是完全中国化了。
大足石刻被称为"国之瑰宝"、"冠绝中外",她闪射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,也显示着中华民族文 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。 "上朝峨眉,下朝宝顶"。大足历史上就是游客朝拜之地。1980年对外开放以来,大足石刻更是蜚声海外,中外游人络绎不绝。每年的"宝顶香会节"更是人山人海,游人车辆连绵达几公里。
宝顶山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,近万尊造像沿400余米U形岩湾连续雕刻,如长卷连环画,气势磅礴,雄
伟壮观。而且大佛湾石刻造像生活气息浓郁,佛教造像更加世俗化,民族化。父母恩重经变像,全幅分为多组的连续造型,表现一个人自母腹中降生一直到老,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成长为人的整个过程。深刻反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,是我国石窟艺术中表现“孝道”的典型作品。千手千眼观音像的1007只手尤如孔雀开屏展现在88平方米的崖壁上,金光闪耀,宏伟壮观。据佛经说观音的千只手代表法力无边,可拯救一切苦难,千只眼代表智慧无量,可洞察一切危急厄运。千手千眼观音像不但是我国千手观音之最,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。
与宝顶山雄伟壮观的石刻造像相比,北山摩岩造像的近万尊诸佛、菩萨造像则以精美典雅著称于世。北山136号转轮经藏窟是北山石刻的代表,也是宋代石刻之精华,此窟构思巧妙,雕刻精细,“神像人化”,神采各异,被誉为“东方美神荟萃图”。
在这片土地上,有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、龙水湖国家水利风景区。奇峰异石,林木葱茏,奇花荟萃,烟波浩渺,百鸟翔集,渔舟唱晚,妙趣天成,一派自然生态之美。
重庆巫山小三峡——小小三峡风景区
被誉为“中华奇观”、“天下绝景”的巫山小三峡风景区,由龙门峡、巴雾峡、滴翠峡组成,全长50公里。她一池碧水,奇峰壁立,竹木葱茏,猿声阵阵,饶有野趣。龙门峡内绝壁对峙,形若一门,素有“不是夔门,胜似夔门”之誉。
巴雾峡内山高谷深,云雾迷朦,怪石嶙峋,峰回路转,一组又一组的天然雕塑,
令人目不暇接。滴翠峡是小三峡中最长的峡谷,也是最幽深、最秀丽的一个峡谷,滴翠峡内无处不苍翠,有水尽飞泉,峡的两岸,还时常可以看到猴群攀树纵岩,蹲在岸边,观看江中的风景。常言道,两山间必有一水,不知是大宁河水孕育了两岸的奇峰耸翠,还是两岸的秀丽山峰滋润了清澈碧绿的大宁江水,在小三峡游览,就如同荡舟在一个玲珑奇巧的天然盆景之中,会令你如痴如醉。海内外游客在饱览了巫山小三峡之后,都会产生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宁河不是峡。五岳归来不看山,宁河归来不看峡”的共鸣。
龙门峡:从巫山县巫峡西口逆水而上,第一个峡谷就是龙门峡,峡长约3公里,峡口犹如瞿塘峡中的“夔门”,峡口两岸峭壁高耸入云,峰峰相对,形若一扇扇铁门,雄奇壮观,故有“小夔门”之称。进峡后,两岸峰峦耸立,绝壁摩天,悬崖上翠竹垂萝,摇曳多姿。河东岩壁上,有一清泉汩汩流
入河中,人称“龙门泉”;河西绝壁上可见一方方的石孔,有序地延伸300余公里直到黑水河,这些石孔即为古栈道的遗迹。
巴雾峡:从乌龟滩至双龙,长十公里,山高谷深,云雾迷蒙,钟乳密布,千奇万状,怪石嶙峋,峰回路转,石出疑无路,拐弯别有天。贯有“奇哉,巴雾峡”之称。峡中有猴子捞月、马归山、虎出、龙进、回龙洞、仙女抛绣球、仙桃峰、观音坐莲台、八戒拜观音、悬棺等景观。 她一江碧水、奇峰壁立、竹木葱葱、猿声阵阵、饶有野趣,是一处巧夺天工的自然画廊。峡内有多姿态多彩的峻岭奇峰、变幻无穷的云雾缭绕、来拐去的激流险滩、清幽秀洁的飞瀑清泉、千姿百态的钟乳倒悬、神密莫测的悬岩古洞、栩栩如生的天然雕塑、茂密繁盛的山
林竹木、色彩斑斓的卵石滩,是一处玲珑奇巧的峡谷盆景;有追逐嬉戏的顽皮猴群、成双结对的鸳鸯戏水、展翅纷飞的各种水鸟、畅流碧水中的数种鱼类,绿郁葱葱的竹林中百鸟啼鸣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,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动物王国;还有迷存千古的巴人悬棺、令人费解的古栈道、风韵犹存的大昌古镇,是一处珍贵难忘的历史遗迹;新开发的马渡河小小三峡河漂游,给游人展示谷窄山高、流水潺潺,古藤挂空的峡谷画卷,游人乘橡皮艇戏水,挥舞三尺银桨,悠闲荡漾,贪图有惊无险的漂游乐趣。
这一切,构成了小三峡奇特的峡谷风光,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相辉映,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,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,拥有无穷无尽的魅力。
巫山小小三峡是大宁河小三峡姊妹峡,因比大宁河小三峡更小,故名"小小三 峡"。马渡河是大宁河的一条支流,它由三撑峡、秦王峡、长滩峡三段峡谷组成,全长20公里,这里奇峰多姿、山水相映、风光旖旎、水流平缓、清澈见底,两岸悬崖对峙,壁立万仞,河道狭窄,天开一线,幽、秀、翠、美、怪、奇集于其中,像一处玲珑奇巧的峡谷盆景,有着挡不住的诱惑。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集休闲旅游、体育锻炼为一体的有惊无险,安全开心、乐趣悠悠的回归大自然的自我参与式水上漂流。它是小三峡风景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一朵绚丽的奇葩。
马渡河小小三峡是一处集旅游、探险、体育锻炼为一体的探险漂流,是
全国的最佳漂流区。当你乘 坐无船工操纵的橡皮艇,穿上背心式救生衣,挥动三 尺银浆,把握航向、顺流而下,可尽情领略水花飞溅、 有惊无险的漂流。马渡河发源于巫山县当阳乡五墩子,这里山高林密,与神秘的原始森林神龙架相邻,林间有奇特的连理枝,俗名夫妻树。江水自东北方向流往东南方 向,最后在滴翠峡登天峰之处注入大宁河。据说马渡河得名因明崇帧十三年秋,农民起义 军领袖张献忠捣毁了明军据点土地岭后,分兵三路从此渡河,连夜攻下大昌县城,于是人们便叫它"马 渡河"。另一说法是,这里古无渡船,以马代船渡人,故名。《巫山地名录》记载:"明洪武,进取明升,骑马 两路,由此而渡,遂名。"小小三峡由大宁河支流马渡河上的三撑峡、长滩峡和秦王峡组成。小小三峡奇峰多姿、风光旖旎,峡内幽、奇、翠、怪、美,是三峡风景区中一朵绚丽的奇葩。
巫山小小三峡——一个惬意的地方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第一大支流大宁
河下游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、巴雾峡、滴翠峡的总称,全长0公里。峡中碧水奔流,奇峰耸立,竹木葱茏,猿声阵阵,野趣横生。有山皆翠,有水皆绿,河险滩绝,群鸟翻飞,鸳鸯戏水,构成一条美妙动人的自然山水画廊。还有迹存千古的巴人悬棺,令人费解而向往的古栈道,古风犹存、精巧质朴的大昌古镇,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人文景观。这一切,构成了小三峡美丽奇特的峡谷风光,成为绝妙的旅游胜地,令人流连忘返,回味无穷,被誉为“中华奇观”“天下绝景”。
穿过滴翠峡,眼前忽然一亮,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呈现在眼前。河水比小三峡的水更清更绿,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鹅卵石,绿得象一块美丽温润的碧玉;两边的山比小三峡更加秀丽纤巧,空中云雾缭绕,就象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。这就是马渡河小小三峡。听人说:“小三峡是大三峡中的精品,小小三峡则是精品中的精品。”说得果然不错。然而,更震撼心灵的是一群拉船的纤夫。他们裸露的黝黑的肌肉呈现出力与美的交融。纤绳紧紧地勒进肌肉里,身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。随着纤夫有节奏的“杭育杭育”,木船缓缓地前进。我跟一位纤夫聊起来。他说每天要拉船两到三次,每次拉两三个小时,拉一次船只能分得12元。听到这里,我深深感到生活多不容易啊!看到纤夫们为了生活拼搏,震撼之余感到敬佩。到了上游,我们下了木船,向纤夫们道了谢之后就上了小皮艇,开始漂流。天下起了蒙蒙细雨。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边划船边欣赏美景,真是写意极了!